第16章 庙堂七(第3页)


    “上一次筹备会,相公说得最后那句。”
    报纸上对此连篇累牍的议论,而前一次筹备大会,韩冈做总结陈词的最后又说过,有多大的权力,就有多大的义务。
    就是这一句,引发了更加激烈的讨论。
    李承之还记得,他想了想,摇摇头,“好像有些不搭边。”
    “把那句话反过来呢?……”
    黄裳手指在桌上轻轻一划,“尽多少义务,就有多少权力?”
    李承之呼吸一滞,这句话,可就太有意思了。
    “勉仲?”
    李承之看向黄裳,有一个问题已经卡在嘴边。
    黄裳摇摇头,他知道李承之在想什么,“猜的,不知对错。
    这件事还是等相公自己揭底吧。”
    李承之点了点头,不问了,却也不说信了没有。
    黄裳也不在意,又道:“倒是今天的另一桩,倒是可以多说说了。”
    李承之笑了,“我可是肯定会支持相公的。”
    因为今天的另一个议题,是要讨论如何进一步推动工业发展。
    工业化,才是财富的来源。
    行商最富,这是过去人们所知道的。
    务农只能靠缓缓积累,还要靠天吃饭,出门行商发家致富则是最快的。
    而做工发家,这对很多人来说,很难想象。
    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机会见识包下几条矿坑的冶户庄头——徐州的三十六坑,总计四五十家,管着数千匠人,三十年前,家家都是万贯资财。
    对大部分人来说,他们所见过的工匠,都是打造农具菜刀的铁匠,或是修屋箍桶的木匠,虽不算贫困,但也不会大富大贵。
    可自从西北有了棉纺织之后,开办工坊就成了时兴的潮流,只要双眼不瞎,就知道一间运作顺畅的工坊,能有多赚钱。
    一座拥有三台蒸汽磨机的磨坊,其所缴纳的正税,抵得上一个下县十分之一的税赋。
    而李承之家新近投产的肥皂厂——不是那种将皂角捣碎研磨,再加上香精,所和成的肥皂团,而是真正用最新的化学法制作的肥皂,向自然学会——生产多少就能卖出多少,仿佛金山银水,其缴纳的税金,目前来看,至少一个下县,等稳定生产之后,一个中县没得跑。
    李承之典起肚子,靠着椅背,想起了韩冈曾经说过的话,
    都说富可敌国,但世上有谁当真能富可敌国?一国千万子民,所有的财产聚集起来,不啻亿万,当真能有人家的财产能与之相匹敌?
    有这份财力,要么保不住,给人夺了去,如果保得住,完全就有能耐可以去谋夺一国了。
    说起来,周时诸侯千儿八百,敌一小国倒也说的过去。
    而那样的小国,其实也就相当于如今的一县之地。
    若行工商之事,家财胜过一县,这并非是幻想。
    如果去搜罗田地,慢慢积累,则一辈子都难有敌国之富
    能比拟一县,其实已经让李承之心满意足了。

小技巧:按 Ctrl+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;按 回车[Enter]键 返回章节目录,按 ←键 回到上一章,按 →键 进入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