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八章 月晦2


    “噢,好的,好的,”
    楚雁潮收起了稿纸,装进抽屉里。
    他没有准备让郑晓京像韩新月那样翻看他的译文,甚至根本不打算让她知道他在业余时间所做的事情,在他的译著正式出版之前,没有必要让更多的人来关心这件事,因为在一些人眼中,似乎写作和“成名成家”
    有一种必然的联系。
    “哦,请坐吧!”
    他又让出了那把仅有的椅子,自己坐在床上,极力把思想从“磷火似的眼光”
    和“信、达、雅”
    中拉回来,专心致志地听取郑晓京的工作汇报。
    “最近我和班上的大多数同学都个别谈了话,看来大家通过形势教育,基本上都能对国家暂时的经济困难有正确的认识。”
    郑晓京坐在椅子上,一板一眼地说,“特别是那些享受国家助学金的工农子弟,谁也不去买自由市场上的东西。
    这些看起来是小事儿,也是个感情问题、立场问题。
    看我们在困难的考验面前,能不能和党同心同德,能不能‘以革命的名义想想过去’!”
    郑晓京一向苍白的脸上由于激动而有些涨红了,那双不大的眼睛闪烁着大义凛然的光彩。
    她虔诚地相信,在革命需要饿肚子的时候,饿肚子当然是革命的,是光荣的,正如一切宗教信徒都坚定地相信的那样:如果能够忍受超乎常人所忍受的艰难困苦,距离自己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就更进了一步。
    “形势很严峻啊!”
    她用手指轻轻地敲着桌子,那神情确有几分大政治家的味道,“我们所面临的不仅仅是自然灾害,更重要的是和赫鲁晓夫同志的原则分歧……”
    楚雁潮大大吃了一惊!
    在此之前,他从没有听到任何人敢于对苏联领导人说出任何不恭之辞。
    在中国人心目中,赫鲁晓夫和列宁、斯大林一样神圣,这本来是顺理成章、勿庸置疑的,怎么突然有了“原则分歧”
    ?他无法掩饰自己的惊异,茫然地望着这位年轻的“布尔什维克”
    。
    郑晓京是学生当中为数极少的党员之一,她说的这种话恐怕不是个人的创造,也许党里面传达了什么新的精神?也许她从父母那儿获得了某种信息?
    郑晓京却没有再说下去,“哦,这一点,您知道就行了,不需要向更多的同志……”
    她突然打住,留下一个意味深长的间歇。
    楚雁潮不知道她为什么要向他泄露这不可向凡人所道的天机,并且又似露不露、欲言又止。
    是奉了使命向担任班主任的楚雁潮“下点毛毛雨”
    呢,还是她自己也仅仅知道“这一点”
    又忍不住炫耀呢?但是,他不能向她询问,她那严峻的语气和神情都在告诉他:作为一名党外群众,这已经是对你的信任和礼遇,你好好儿听着,没错儿!

小技巧:按 Ctrl+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;按 回车[Enter]键 返回章节目录,按 ←键 回到上一章,按 →键 进入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