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43章 大科普关于内书堂(第2页)


    第三步——内书堂正式成立。
    宣德元年七月内书堂草建,《明通鉴》记载——改刑部主事刘翀为翰林修撰,专授小内史书,选内史年十岁上下者二三百人读书其中。
    宣德四年,内书堂始建,隶司礼监。
    命大学士陈山专授小内使读书,定翰林官四人任教。
    从草建到正式建立,除了把这种大家不明说的事变成了一项制度以外。
    教太监读书的人也拔高了好几个层次。
    无论翰林修撰还是大学士,都是普通读书人家花钱都请不到的老师。
    这宫中的内书堂教学质量比明朝第一学府国子监一点不差,甚至更胜一筹。
    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
    【以上这三步。
    朱家为什么这么走?难道老朱家的人不知道宦官的危害?想一想都知道不可能!
    】
    朱元璋建朝时候就严禁宦官识字了。
    为什么在朱元璋明令禁止的情况下,到了宣德朝还是走到了开设内书堂的地步,实际上是跟着当时的情况一步一步的调整而来的。
    后人骂朱瞻基,说他开启了祸端。
    但,朱瞻基是被逼到了这个份上。
    【这里就牵涉到明朝另一个大名鼎鼎的部门——内阁。
    】
    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
    朱元璋在洪武朝为了有人辅助处理政务,置殿阁,这就是后来内阁的前身。
    永乐时期,朱棣正式启用内阁。
    无论殿阁还是内阁,在朱元璋跟朱棣时期可不是君臣共治,而是乾纲独断。
    朱元璋杀了很多武将,朱棣则是杀了很多文官。
    朱元璋跟朱棣两个人其实已经把朝臣都得罪光了。
    朱棣最后一次北征前,大牢关了不少文官。
    内阁作为朱棣近臣,权力非常小,风险却极其的大。
    钱少事多还高风险,任谁都不愿意打这样的工。
    到了最后,朱棣死在路上。
    当时随驾大臣是张辅、杨荣、金幼孜。
    具体怎么死的,至今还是有很多说法。
    这里就暂时不表了。
    反正朱棣一死,内阁的人就觉得,他们的春天终于来了。
    朱高炽当太子的时候,本身他就是个不爱且不善于舞刀动枪的,天生的文人阵营。
    朱高炽在性格方面,也不像朱棣那么不听劝,也不会动不动就喊打喊杀,永乐一朝,他一直是朝臣跟朱棣之间的润滑剂。
    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    朱高炽身体不好,精力远远没有朱棣朱元璋充沛,上位以后朝政必须大部分依赖朝臣。
    这就是典型的梦中情帝!
    所以,内阁不管三七二十一,隐瞒朱棣死讯,齐心协力的把朱高炽扶了上去。

小技巧:按 Ctrl+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;按 回车[Enter]键 返回章节目录,按 ←键 回到上一章,按 →键 进入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