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68章 且慢主要跟他说(第2页)


    简单的说。
    内库是皇家的仓库,由皇家人自己管理。
    而外库则是国家的仓库,主要由户部来管。
    本来泾渭分明的两个仓库,在实际使用的过程里,到了最后,很容易就成了两笔纠缠不清的烂账。
    皇家宗亲人口膨胀,或者皇帝挥霍无度,内库入不敷出,只能挪用外库。
    或者皇帝公器私用,专权独断把外库的东西划进了内库,至国家财政窘迫。
    无数个朝代的倒下,几乎都是因为财政的问题,究其原因,就是内外失调。
    像宋时,内库的设立甚至成为了皇家昏庸的典型,也加速了宋朝的灭亡。
    建朝伊始,先帝就没有把国库分成内库外库,怕重蹈覆辙。
    可这实际实施的时候,不分也有不分的弊病,管起来太难区分。
    最后,先帝还是把国库做了一些区分。
    皇城内部一共有十二库,合称内库各库。
    分别是内承运库、广积库、甲字库、乙字库、丙字库、丁字库、戊字库、赃罚库、广盈库、广惠库、天财库(司钥库)和供用库,用于存储金、银、宝钞、绢、布等各类实物收入。
    皇城之外,则有以太仓库为主的国库,也称为外库。
    洪武初年那会,内库虽然有十二库,也只是在收纳类型上划分的比较明细,实际规模很小。
    先帝是把这十二个内库当成一份私房钱来用的。
    对朝臣临时的赏赐,给儿女的额外补贴什么的,都是从内库出。
    先帝也是把内库当成了外库的补充。
    如果外库收支不平衡,比如赋税不及时时,这个官员的俸禄支出就由内库借出来及时发放。
    这个在经济账上,是很灵活的做法。
    制度跟例外,大家和谐共处。
    户部做全年的财政预算时,也好操作得多。
    这一套在洪武中期之前都运行得不错。
    问题出在后期。
    出在这两库的收入跟支出上。
    这两库的收入,有几个类别:
    实物收入——也就是粮食布匹。
    但实物也可以折成金银。
    洪武三十年九月诏折收天下逋租,折纳标准:米一石折银二钱五分、折钞二贯五百文。
    铸钱收入——宝钞提举司印制宝钞。
    这部分直接进了内库,作为皇家专用。
    课程收入——主要就是课税,也就是收上来的商税。

小技巧:按 Ctrl+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;按 回车[Enter]键 返回章节目录,按 ←键 回到上一章,按 →键 进入下一章。